自己做麵疙瘩,好吃又好玩。
這個食譜是之前在蘋果日報上看到的,原食譜為「蘆筍青醬寬麵」,為了讓阿小多有些事情可做,我決定將其中的寬麵改為麵疙瘩,讓他午睡起來吃過點心後,一起加入媽媽晚間的備餐工作。
下午趁這位老兄還在呼呼大睡的時候,趕緊上網查了一下麵疙瘩的做法,赫然發現各家對於麵疙瘩的製作方式還真是南轅北轍,甚至連大廚阿基師的麵疙瘩製作筆記都有,真是太有意思了,我每一種都想做,但因為是第一次嘗試,決定找個簡單的來試試看,冰箱裡還有剩下的馬鈴薯,就來做個馬鈴薯麵疙瘩吧。
材料:馬鈴薯 2顆 ( 約400g)
雞蛋 1顆
中筋麵粉 330g
鹽 少許
馬鈴薯以電鍋蒸熟後用大湯匙壓成薯泥,再與其他材料混合成麵糰。
加入馬鈴薯泥的麵糰較濕黏,可以視程度調整麵粉份量。
接下來換阿小多上工了。
印象中小時候爺爺奶奶包水餃或是製作麵點,為了怕桌子不好清理都會鋪上報紙,當然以現在的眼光看來畢竟不是太衛生的事。
上次做免揉麵包時買的烘培巾size很大,打開包裝的時候真是嚇了一跳,心想包個麵糰哪裡需要這麼大的烘培巾,沒想到發現了它的新用途 ( 還是這根本才是它原來的用途 ):製作麵點的時候把它鋪在桌上非常好清理,不怕桌面弄得到處都是麵粉 ( 或是硬掉黏在桌上的麵糰塊 )。
沾些粉,避免叉子黏住麵糰。
仔細地用叉子壓出紋路。
做好了,一個個放到盤子裡。
小小的,扇形貝殼狀的麵疙瘩。
另外準備一鍋滾水下麵疙瘩,煮熟後將水瀝乾備用。
以橄欖油爆香蒜末,加入大蘆筍一把、鹽、黑胡椒、自製青醬拌炒,盛盤後灑上少許帕馬森起司。
這樣的材料煮出來分量不少,適合3-4口人的小家庭,今天的晚餐配上清爽的冬瓜子奶湯,不論口感或色澤都適合炎熱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