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午后,溫柔的抹茶綠。
(食譜參考烘焙達人Carol的山型白吐司)
材料:有機高筋麵粉 350g
酵母粉 1又1/2茶匙
橄欖油 20g
鹽 1/2茶匙
細砂糖 20g
抹茶粉 1茶匙
冷水 200g
首先,將所有材料倒入鋼盆中攪拌。
這台美國貨Kitchen Aid攪拌機和夢幻烤箱一樣,也是多媽媽2009年的新玩具之一。男人玩3C,女人玩烘焙,果然都是一條不歸路。
烘焙愈玩愈大,麵包機已經無法滿足我的野心,於是請黑貓宅急便轉送給台中虎視眈眈許久的小多外婆。
早上做的自己吃、下午做的給阿祖和外傭、明天早上做的是要送給一起散步的鄰居、明天下午做的小多胖舅舅家已經預約了......據說外婆收到貨以後頗有麵包神上身之態勢,不但為它訂製了一個專屬的櫥櫃,並且,截至目前為止二星期以來日以繼夜生產的麵包數,已經快要超過它在我們家一整年的工作量。
完全可以想像,我的麵包機為這個純樸的小地方帶來了許多樂趣。
扯太遠了,我是要來說說阿小多與攪拌機的。
小多挺喜歡我們的新朋友小K,主要還是因為小K在運轉時的曼妙姿態,對一個幼兒來說所產生的奇妙感受實在非三言兩語能形容,為了歡迎小K成為我們家的一員,阿小多先生還特別創作了一首歌送給小K,歌名就叫做「攪拌機之歌」,歌詞只有三個字:攪,拌,機。
每當小K上工時,阿小多就在一旁唱著:攪拌機(音調為Mi Do Re)攪拌機(Mi Do Re)......,搭配雙手在腰際轉圈圈、扭扭屁股的動作,整個非常好笑。
慢慢的,成為不黏手的麵團。Carol的原食譜上並沒有加抹茶,因為手邊剛好有抹茶粉,所以加一點來試試看。
我非常喜歡抹茶,除了它清爽濃郁皆適宜的口感外,質樸溫柔的抹茶綠讓人有一種非常平實卻飽滿的幸福感。
遊走於眾多烘焙網站,發現格友們在討論麵包的成敗因素時總不脫這「一片薄膜」。
待土司完成後我才瞭解,雖然表面尚有筋絡分布,但充其量只能以「膜」來稱呼它,和傳說中「薄膜」或是「口香糖出筋狀態」的薄膜等級相較還差的遠呢。
將麵團滾圓後放入鋼盆中,噴些水蓋上濕布,發酵60分鐘。
發酵用的紗布巾,是小多Baby時期用剩下未開封的澡巾,沒想到還有這個用途。
第一次發酵完的麵團膨脹約二倍大,拍出空氣後分成平均二等分,蓋上濕布休息20分鐘。
將麵團橄成長形, 蓋上濕布再休息20分鐘。
然後將麵團橄成長條狀(長約35公分,像牛舌餅形狀)後捲起,
收口朝下並排放入12兩土司烤模中,噴一點水再發酵約60分鐘。
你看看,抹茶綠是不是真的很美,微黃的燈光下像極了一對細緻的陶杯。
膨脹至滿模後,刷上一層全蛋液,最後放入預熱170度C的烤箱中烘烤35-40分鐘。
第一次的手工土司,嚐起來口感紮實,和麵包機做的比較像,但是和Carol照片中山形土司呈現的柔軟蓬鬆感顯然還有一段差距。
不過沒關係,「剛出爐」有加分。
麵包出爐的二分鐘後,原本還在小床上和金金咩咩溫存的阿小多先生就聞香下床了。
等不及走到餐桌,一屁股坐在茶几上吃了起來。
剛出爐的麵包真的很香,塗上薄薄的草莓醬更加誘人。
看到阿小多吃得開心,就是媽媽最大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