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中有眾多芋泥控,所以送禮自吃兩相宜。
前陣子在研究低溫發酵,所以做了很多餐包和手撕麵包,稍微有點心得之後,也練習運用在其他的麵包上。
我們固定每二個星期就會回桃園去探望婆婆,老人家喜歡吃芋頭,從每年生日蛋糕都偏好芋泥口味即可嗅出端倪,開始做麵包之後,希望不僅是能滿足家中小朋友的胃口,長輩們能吃得開心,因此只要是家人喜歡的口味我都想來試試看。
某天在網上搜尋芋泥麵包時,發現了這款8連模的芋泥小吐司,小巧可愛的外型一下子就打動了我,咚咚咚點幾下,二天後就收到了8連模囉 (真是一條不歸路啊~~~~)
我參考了 勻綺的部落格 的配方和做法,自己再稍微做一點調整(原作者採用水合法,我則是採用低溫發酵法),不但在口味上得到家人的讚美,外型的小小花式變化更令人驚喜,成品出爐時真是超有成就感呢!
星期六早上是固定的英文課時間,上完課下午回桃園,因為此款麵包的製作程序較為繁瑣,為了能夠讓婆婆嚐到當天出爐的新鮮麵包,希望能在星期六上午英文課前完工,所以將這個麵包的作法拆成二天進行,時間的壓力比較小。
星期五晚上:製作芋泥 以及完成麵糰放入冰箱,等待第一次基礎發酵。
芋頭(中型) 蒸熟後約500-550g(可做24個左右)
奶油10g
砂糖60-70g
鮮奶100-105ml
芋頭大小不一,無法精準量測,數據參考而已,還是要實際嘗嘗看甜度和濕度,不要太乾,塗在麵糰上會塗不動。
這一款麵包我接連著二個周末製作,每次做了12個,因為第一次做完之後婆婆打電話來,說北部下了超大豪雨,要我們別回去了,開車危險,所以我們就延至隔週才回去。
剛好這些份量的芋泥只用了一半,於是將它冷凍起來,下一個周末要用時前一晚拿下來至冷藏室解凍,隔天早上用電鍋蒸完後加一點點鮮奶調勻,味道像剛蒸好一樣。
芋頭切塊蒸好。
烏龍麵糰模式2次,共計30分鐘。怕芋頭亂噴很難清,上面蓋了保鮮膜。
芋頭打得非常綿滑,也是芋頭控的阿將弟弟說好好吃,我答應他下次來做芋頭抹醬塗原味麵包。
喜歡吃到一點點芋頭顆粒的人其實1次的行程,15分鐘也就很足夠了。
麵糰部分
高筋麵粉450g
奶油23g
砂糖35g
鹽4g
鮮奶105ml
水210ml
酵母粉5g....... (白神比例,低溫發酵法時)
將麵糰以<麵包麵糰>打好後,再用<生種酵母>模式發酵30分鐘。
然後放入冰箱直到隔天早上。照片裡的麵糰是隔天早上從冰箱取出後的樣子。
分割成每份70g麵糰,約11個,蓋上濕布鬆弛30分鐘。
8連模每格的麵糰大約在65-70g是可以的,我覺得超過70g膨脹的比例好像就會有一點頭重腳輕的感覺。
將麵糰擀成牛舌餅狀 ( 不覺得這個形容很傳神嗎 ) ,包入芋泥餡。
包芋泥餡的時候要注意,旁邊要預留一圈空白處,待會兒要黏合,塗太邊邊或太厚,黏合後一擀開芋泥就會太滿,然後從麵糰裡衝出來 。
由上往下折1/3,再由下往上折1/3,左右兩側黏合,如枕頭狀。
將枕頭轉90度呈直立長方形。
微微擀開 ( 不要用力擀,枕頭裡還包著芋泥餡呢 ),用菜刀切成3分,上面要留一點不要全切開。
這個部分我在第二次製作時有一點調整,照片為第一次作法(參考原作者),切成三條編麻花狀。
剛編好麻花辮的時候很漂亮。
但可能因為8連模的空間不大,沒有辦法讓麻花伸展得很美,第二次發酵後辮子就會有一點黏住的感覺,我的補救方式是用小鋸齒的整形刀塗上油,在黏得比較厲害的地方輕劃一下,才不會感覺像是黏在一糰,看不見美麗的紋路。
不過麻花編法蠻適合做12兩的芋泥吐司,因為伸展的空間夠大,麻花可以盡情膨脹伸展,我看到格友們做起來好美,下次也要來試試。
這是第二次做的修改版,切成二條。
直接打叉叉就好,毫無難度。
第二次發酵40分鐘後,塗上全蛋液,撒上杏仁片。
可以明顯看到叉叉編法發酵後紋路比較清晰,做法簡單效果又好,適合和我一樣手不太巧的烘焙新手。
170度C烤20分鐘,漂亮又好吃的芋泥小吐司出爐。
從側剖面可以看到柔軟的組織 ( 我拍得很努力,但看照片的人還需要一點想像力 )。
每一口都吃得到芋泥香而不甜膩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