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049_調整大小.JPG 

孩子們一定愛不釋口的超可愛小漢堡。


自從上次做完楓糖紅蘿蔔麵包之後,我好像已經找到了攪拌麵糰的那把鑰匙,從此不再為筋性苦惱,也不再需要做一些例如東撕一塊西撕一塊在排油煙機的昏黃燈光下撐來撐去,看看薄膜有沒有破,看看會不會透光的這種蠢事。

說到底,我終究還是沒有見過那傳說中的薄膜,可是這件事其實已經一點都不重要了。


最近陸續做了一些成功的麵包,一邊斷斷續續看完了去年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印度電影--心中的小星星(Taare Zameen Par),這兩件事情看似不相干,其中卻有很大的共通點:它們都讓我非常感動,並且重新思考「成功的經驗」對於人的影響。

電影中的尼康老師,為了讓具有不凡的繪畫天分,卻長期因讀寫障礙所苦,而在一般教育體制下飽受歧視和挫折的小男孩伊翔重拾信心,特別舉辦了一場寫生比賽,而當冠軍名次揭曉,全校同學起立熱烈鼓掌的那一刻,這個九歲的男孩混合著驚訝、感動和許多難以言喻的複雜情緒的表情和淚水令人動容,應該少有人能不紅了眼眶。

而另一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則是影片中提到的這個讓所有為人父母及師長者都應該感到不寒而慄的傳說

在索羅門群島,原住民要砍樹的時候,他們不會把樹砍倒,而是圍在樹周圍,大聲咒罵。於是,過了幾天,那棵樹就枯死了。
它會漸漸孤獨死去......。


小多最近正在學好多事情:練習用學習筷吃飯、擦桌子、摺衣服、收碗筷、揉麵糰、秤麵粉、挑菜、洗米,每一件事都好有趣,可是大大小小的挫折必定伴隨著每一次新事物的學習而來。

我看著他興致勃勃、看著他懊惱、看著他生氣、看著他不想放棄一試再試、看著他想方設法解決眼前的困難、看著他終於學會新的能力,這樣的過程有時只有短短幾分鐘,有時甚至得練習幾天到數星期的時間。

我看著他,好像看見了這幾個月來的自己。

雖然前一陣子貼了幾篇不知道麵包為什麼成功的文章,但因為是自己親手做的,所以許多經驗也在其中
不斷地累積,說是不知道,其實也不是真的不知道,都是自己一點一滴經歷過的,又怎麼能說什麼都不知道呢?應該只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吧。

30歲的自己,和身邊這個3歲的孩子,最近都各自在生活裡經歷了一些新的體驗,我們快樂地學習,同時也感受到失敗的挫折和沮喪,我們試著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終於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當我將第二十二個小麵糰滾圓完成之後,在小多手上的第二十三個麵糰變成了許多小小的,奇怪形狀的長條形麵團,他說那些有的是魚,有的是恐龍,還有些是車子什麼的,我將其中一個怪麵糰拿起來黏在他的鼻子上對他說:
「送你一條長鼻子,小象的媽媽說,鼻子長才是漂亮」,他咯咯咯笑得好開心。

「1、2、3、4......」然後我們一起數到22,他說:「哇!有22個麵包,媽媽好厲害喔」,我說:「對啊,這是我們一起做的,我們好棒!」

成功的經驗帶給人自信,而這「我做的,我很棒」信心最後都將轉化成為生命中強而有力的能量。

當某些東西從內在開始改變的時候,很多事情也就變得不一樣了。


【餐包】食譜參考:孟老師的100道麵包。

材料:高筋麵粉400g     低筋麵粉100g
            細砂糖35g           鹽1/2t
            酵母粉6g             全蛋70g
            水240g                 無鹽奶油40g
            白芝麻

DSC_0001_調整大小.JPG 

依照原食譜的比例,在基本發酵之後可將麵糰分割為16等份,我約略計算了一下,每個餐包大概在53g左右,但我希望做的是小朋友size的,所以每個約只需要37g左右的麵糰,因此可以分成23等份。

DSC_0002_調整大小.JPG 

小多也學著滾圓。

DSC_0009_調整大小.JPG 

滾圓後在麵團表面刷上蛋汁,然後沾滿白芝麻。

小朋友很愛沾白芝麻的這個動作,因為濕濕的麵團黏上滿滿的白芝麻,雖然被他們弄得很噁心,但是非常好玩。

DSC_0021_調整大小.JPG 

放入烤箱前最後發酵30分鐘,
185℃,約20分鐘。

DSC_0039_調整大小.JPG 

至於肉餅的部分則是具有實驗精神的測試版。

我記得好幾年前曾經聽過豆渣可以用來做肉餅的說法,但一直沒有真正操作過,剛好昨天晚上泡了黃豆,今天一早做完豆花之後,留下了一堆黃豆渣,於是想來進行豆渣再利用的實驗。

豬絞肉、黃豆渣、洋蔥丁是主角,調味料則有醬油、味淋、白胡椒粉、一點點香油、乾燥義大利香料和葛鬱金粉 (勾芡用)。

味淋是一種以米來發酵,富含酒味和甜味的調味料,能夠去腥及增加色澤,特別是日式的照燒料理經常用到,常看料理東西軍的人對它必不陌生,日本人自己發明了味精卻不愛用,反而尋求味淋這種成分較天然的調味料,應該也是有感於許多化學合成的食品添加物對於人體的危害才是。

至於葛鬱金粉,是前一陣子在主婦聯盟發現可以用來勾芡的好東西,葛鬱金粉是以本土種植的葛鬱金的地下莖研磨而成的粉類,有消暑、解熱和通腸胃等功效。

製作中式料理時常有機會用到勾芡,一般的太白粉和番薯粉都已經是過度精製的加工品,幾乎沒有什麼營養,僅剩空熱量而已。

我在陳惠雯的「食在自然」裡讀過,可以用麵粉來取代太白粉,那麼當料理冷卻之後也不會變得水水的而失去效果,另外,大廚阿基師也提過以米漿芡取代勾芡的做法,白飯:水=1:1.5用果汁機打成漿即可。

總而言之,反正所謂的勾芡,就是以澱粉加水調和成黏稠狀的結果,我們都只是在追求口慾滿足的過程中,尋求更健康的方式罷了。

DSC_0040_調整大小.JPG 

關鍵應該是豆渣和肉的比例,豆渣比例如果過高,肉質可能就會柴一點。
我用了450g的豬絞肉對上一米杯黃豆浸泡後的豆渣,口感還不賴,後來再加了一點葛鬱金粉增加稠度之後就更完美了。

還有,乾燥的義大利香料是這塊肉排氣味的靈魂,可不能用太少喔。

DSC_0062_調整大小.JPG 

為了要配合小小的餐包 ( 真的好小,直徑才6公分而已啊 ),也得把肉片煎得超迷你,簡直就是在挑戰自己的功力。

dsfgs_調整大小.JPG 

營養又豐盛的早餐:鮮奶 + 小漢堡,美好的一天就從這裡開始。

vrgh_調整大小.JPG 

沒錯,張開嘴巴,大口咬定就對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wen06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